在人際關係裡,無論是家庭﹑伴侶﹑工作及朋友,有沒有一些關係令你感到被困住﹑花很多時間或消耗心神﹑相處後覺得很累﹑或好像不能脫離它? 或許,你曾經或正處於「戲劇三角」而不自知。
什麼是 「戲劇三角」 呢?
1968年,美國精神病學醫生Stephen B. Karpman, M.D. 發表了後來很多人引用的Drama Triangle文章*(閱讀原文)。在我們的成長中, 童話故事有非常大的影響,無論是聽故事的小孩,還是讀故事的父母; 因此當時他分折了灰姑娘(Cinderella)﹑小紅帽(Little Red Riding Hood)和花衣魔笛手(Pied Piper of Hamelin)。
*Karpman, S. (1968). Fairy tales and script drama analysis. Transactional Analysis Bulletin, 7(26), 39-43.
在故事裡,劇劇性只會在角色和情緒轉變時產生 ,而有三種角色是必要的: 加害者 (Persecutor)﹑ 拯救者 (Rescuer) 和 受害者 (Victim)。一個故事人物會在不同情形﹑時間或地方下轉換角色。如果人物從一而終,角色由始至終沒有變化,那便沒有劇劇性可言。
生活上,我們有時會處於這個戲劇三角的遊戲,每天在內心中不停地上演著,但是無人察覺我們同時游走在不角色裡,樂此不疲。這種關係會造成生活中的痛苦和紛爭,因此戲劇三角是一個負面的遊戲; 無論故事發展如何,留在一場戲劇裡的人,最後誰也解決不了什麼,從此更需要彼此,難以分割,變得依賴,無法建立健康的關係 。
三種角色: 受害者 – 加害者 – 拯救者
受害者: 自認較低下或不好,感到無助,無能力或沒法改變生活中的境況。有時受害者會尋求加害者來眨抑自己,或是尋找拯救者來提供幫助,而肯定自己「我無法靠自己來解決」。總是說「我好慘呀…」,感到「為什麼偏偏是我?」﹑「我什麼也沒做錯,為什麼我總受責備或總是有麻煩事?」
得益: 獲得關注,讓其它人為他做事,自己不用做一些「困難」的東西。
問題: 必須依賴他人,無法獨立做決定﹑解決問題或找到生命中的喜悅。
加害者: 喜歡指責﹑批評和貶低別人,把別人看得較低下和不好 。通常會聽到他們說「這是你的錯,你當時應該這樣做」,經常感到憤怒,但不會真正地為受害者解決問題,只會責備。常常為受害者設下各種限制, 並嘗試控制或威脅受害者。
得益: 通過控制他人而得到自己想要的,他們通常都曾經或是在其它關係裡是受害者,因此為了避免自己變成受害者,而成為「更強」的加害者。
問題: 不能感到一絲的脆弱,經常要把自己看成強者,缺乏靈活性。一旦受害者有天脫離關係,感到自己沒有價值。
拯救者: 覺得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和拯救別人,看似想幫助受害者,但帶著自己的私心。他們傾向認為「幫人是一種美德」,為幫助或救不了別人有罪惡感或產生內疚。同樣是把別人看得較低下,但從較高的位置提供幫助,相信「我必須幫助別人,因為他們不夠好,無法幫助自己。」
得益: 自我感覺良好,感到被需要﹑被喜歡﹑被依賴。
問題: 有時會一直被受害者「利用」,無法在關係中脫離。把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跟前,忽略自己的需要,逃避為自己的問題負責。
即使是兩個人相處也好,他們的角色會在不同的事情中切換,不一定是一位永遠都是受害者,另一位永遠都是拯救者或施害者。
舉個例子:
A投射自己想當別人拯救者的慾望於B,看見B做任何事都「有問題」,覺得自己要拯救B。與B相處時,不其然會向B說出自己見到的「問題」,或是不自覺地引發衝突,使原本自我價值低的B,認同自己真的「有問題」。
一開始時,B可能只是積極地想進步或改善,但A會不斷找到新問題去幫B解決,B開始落入受害者角色,覺得自己總是無法令A滿意,自己真的是需要「被幫助和拯救」。可是長期相處下去時,B或許會開始感到心煩,並嘗試武裝起來保護自尊心的受傷,變成施害者,責備A的出現令「在你沒出現前很好」的生活變得痛苦。
此時,A感到不解和憤怒,自己的好心好意被誤解,變成施害者去加以證明B是需要被救的受害者,引證自己拯救者的角色。
因此,角色切換可以是非常複雜的。
當我們了解到這些後,應設法脫離這劇劇遊戲。第一步當然是辨識遊戲的形成,然後讓自己避免落入這三種角色,下面是一個簡單五分鐘的影片解釋「戲劇三角」以及 如何脫離這種關係 :
不得不提的「人際溝通分析理論 」(Transactional Analysis theory)
Dr. Karpman的戲劇三角理論,其實是從加拿大 精神病學家及著名作家Dr. Eric Bern的人際溝通分析理論(Transactional Analysis theory),簡稱TA當中發展出來的,所以在此必需要簡單介紹一下。
Dr. Bern在1964年出版的暢銷書《Games People Play》中,揭示人際關係的動態,也可說是一種研究個體之間相處的方法。當兩個或以上的人遇上,其中一方遲早會說話,或用某種形式給出認知對方存在的表示,這是刺激(transactional stimulus); 而這時侯,對方會說出或做出對應的回應(transactional response)。在TA理論中,人有三種自我狀態(ego state): 家長(Parent)﹑小孩(Child)和成人(Adult)。
有興趣了解更多的朋友可觀看這三段影片:
筆者:李沅羿 (Facebook專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