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年後,就是「成人」了嗎? (二)

上一篇文章《成年後,就是「成人」了嗎? (一)》,分享人類發展階段理論,主要集中探討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﹑認知和智力上的發展,成人的研究相對較少,因此大眾普遍少接觸成人發展的概念。

筆者介紹了Robert Kegan的成人發展理論(Theory of Adult Development),讓讀者對「成人」(adulthood)有更多概念,明白到成人不只是成年,而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階段,會經歷轉化和切換至不同的思考模式。

成人後,我們以為跟朋友都在經歷差不多的事,但走著走著,便分道揚鑣。想起那些年,無數促膝長談的晚上,現在卻無法舒暢地交流; 除了價值觀﹑工作性質﹑家庭狀態或目標不一外,更可能是你的朋友/伴侶和你不在同一個階段。

早前一位朋友說:「如果你每隔幾年,身邊的朋友都有更替,圈子截然不同,質素越來越好; 那代表你一直跳出舒適圈,一直在進步。反而,如果你的朋友圈十年如一,那你和你的朋友要麼非常幸運地同步成長,要麼你們在圍爐取暖,而不得不承認,很多時候都是後者。」

這篇文章繼續根據Kegan的成人發展理論,舉多些例子讓讀者了解自己和他人處於哪個階段; 參考來源是此英文文章翻譯而成。階段一是六歲前,所以會由階段二說起:


階段二: 以我為尊 (六歲至青春期)

階段二雖說只是到青春期,但有不少成人終其一生都沒越過此階段,也許我們每人都認識至少一位朋友「永遠都長不大」— 只著重自己的需要﹑利益和考量,認為關係是一種交易。

在階段二,我們視他人為滿足自己需要的工具﹑途徑或手段,而不是一種相互的內在交流體驗。 我們關注別人如何看待自己,原因只是因為那些看法可能會帶來後果。例如,我不說謊,不是因為我覺得誠實和透明度在關係裡是重要的,而是害怕有報應,或被發現後無法留在群組。我邀請你一起去派對,不是因為覺得你會喜歡,或一起出席會很開心; 而是害怕太久沒找你,下次你有會員活動不邀請我。我不出軌,不是因為忠誠和專一重要,而是害怕被人發現後會影響聲譽或晉升機會。


階段三: 規範主導 (佔58%成人的人口)

在階段三,外在的環境因素塑造自我概念和對世界的理解,與階段二著重自己的需要﹑利益和考量不同,階段三著重外在的環境因素,周圍的人和系統的期望﹑規範﹑信念,例如家庭﹑社會﹑意識形態﹑文化等等,塑造自我概念和對世界的理解我們開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,開始看見自己是他人眼中的自己; 將別人對自己的看法,內化為對自我的認知。例如:「他們覺得我很懶」–> 「我是一個懶人」,「她認為我不上進」–> 「我是一個失敗者」

  • 外在的環境和事物構成我們的想法﹑信念和道德觀。在這階段,會對於他人如何體驗我們,負上太多個人責任; 結果導致自己花費了很多精力,來避免傷害他人的感受。
  • 總是尋求外在驗證來建立自我意識。例如,一個學生並不知道自己是否成功掌握某科目,直至在考試中看到自己的成績; 一位高管只有在同事們告訴她會議成功後,才知道自己做得不錯。
  • 沒有獨立或強烈的自我意識。當重要的意識形態或人之間發生衝突時,因為忙於關注別人的期望或社會角色,回答不了 「我想要什麼?」這條問題 。
  • 不再將他人視為實現目的的手段。可以內化他人的觀點,並實際上關心他人對自己的看法,而不僅僅是在考慮這些意見的後果。例如: 我關心你對我生氣,是因為我關心你和我們之間的關係,不僅僅是因為你生氣,就不會邀請我參加你的聚會。

舉一個較容易明白的例子:

  • 階段二的出軌者 — 擔心被抓到及其後果 (分手﹑被逐出家門等)
  • 階段三的出軌者 — 感到內和不安,因為出軌是錯誤的,違背了他/她的信仰體系和價值觀。

對於許多人來說,社交成熟和個人成長到此為止; 但是,持續發展的潛力仍在等候你來發掘。


階段四: 自主導向 (佔35%成人的人口)

在階段四,我們有能力定義自己是誰,而不是靠其他人﹑關係或環境來作準則,跳出「我是別人眼中的自己」的思考框框。我們了解自己是獨立於外界環境的標準和期望,是擁有自己的思想﹑感覺和信念的人。能將他人與自己的觀點區分開來,形成自己的判斷力; 並開始培養內在的方向感,擁有創造和遵循自己路線的能力。亦因為此,會沉醉於自己的身份和觀點 — 「這就是我所代表的那種人,這就是我的立場。」

  • 有能力質疑既定的期望和價值觀﹑選擇立場﹑設限,並以獨立思考去解決問題。
  • 探索其他想法和感受,從而建立自己的內在權威和聲音
  • 為自己的內心狀態和情緒負責。「我生氣是因為我將你的行為,視為對我重要價值觀的侵犯;如果我以不同的方式理解你的行為,便會有不同的感受。」
  • 產生對世界的理解,而不受自己身處的環境所影響。
  • 意識到自己一直在變化,「我是誰」是可以商量的。

階段五: 自我轉化 (佔1%成人的人口)

在階段五,人的自我意識與身份或角色無關,而是透過探索個人身份和角色而不斷創造,並通過與他人的互動而進一步磨練。這類似於佛教關於不斷發展自我的概念,即不斷變化的自我。

  • 我們同時是自我授權,亦願意與他人的權威合作; 不僅能質疑權威,還能質疑自己。
  • 不再被自己的身份囚禁。看到生命的複雜性,可以擴大自我,並開放其他可能性,不斷重塑自我。認知到我們的身份受到限制,生活狀況不斷變化,因此我們的身份也需要隨之變化。
  • 可以同時持有多種思想和意識形態,從許多不同的角度理解事物。

看完這些階段,你覺得自己在哪些階段呢? 而你希望在哪個階段呢?

根據Kegan的說法,我們大多以為自己在更高的階段,而實際上並不是。所以,從今天起,留意一下自己在不同的情況,與不同的人相處時,細心觀察自己的行為,再慢慢學習和調整。

筆者:李沅羿 (Facebook專頁

參考文章:

Morad, N. (2017 September 28). Part 1: How To Be An Adult— Kegan’s Theory of Adult Development. Medium. Retrieved from: https://medium.com/@NataliMorad/how-to-be-an-adult-kegans-theory-of-adult-development-d63f4311b553

zh_HK香港中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