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年後,就是「成人」了嗎? (一)

筆者身邊有不少初當父母的朋友,現在的資訊比以前發達,受過教育的人很多,大家不會像舊年代一樣,用「天生天養」的態度去養育; 會買一些兒童發展心理學﹑教育心理學﹑正向教育之類的書籍去學習。

普遍的想法是,當子女到達成人之年,便會獨立和走自己的路,因為他們已是「成人」,所以你很少會聽見有人說要繼續學習,看看如何繼續發展他們。

有沒有覺得跟童話故事裡的「王子與公主快樂地生活,直到永遠」有點像? 童話故事沒有告訴我們,結婚不是終點,婚姻關係也有許多學問。「成人」也一樣,至少對於大部份人而言,成年期就發生了,沒有概念上的架構幫助我們理解,或明白自己的定位和方向。

筆者會介紹幾個概念,讓讀者對「成人」有更多的理解,這篇是第一篇。


人類發展理論的斷層

說到有關人類發展,大家必定有聽過Jean Piaget和Erik Erikson這兩個名字。

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(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)提出,兒童的四個心理發展階段,去理解如何獲取知識和智力發展。智力發展是很多家長都關心的事,因此即使普羅大眾,都不會對概念感到陌生:

  • 感覺動作期 Sensorimotor Stage (出生-2歲): 透過感覺和動作去認識世界; 即使物件在眼前消失了,亦會明白它依然存在; 認知到自己的行動會影響周邊的事物。
  • 前運思期 Preoperational Stage (2 – 7歲): 開始以符號思考,學習運用字詞和圖像去表達; 世界以自我為中心,認為別人看到的和自己一模一樣。
  • 具體運思期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(7 – 11 歲): 開始邏輯地思考事件,大多都是很具體的東西。
  • 形式運思期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(12歲或以上): 開始懂得抽象地思考一些假設的問題,會逆向思考。

然後呢? 12歲以後在認知上會如何發展呢? 然後便沒有然後。


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(Psychosocial Stage Theory)提出,社交經歷和關係對整個人生和個人成長的影響。每個階段都要完成某個特定的任務,要麼成功發展某種人格特質和心理質素,要麼沒獲得該階段所要的。

圖片來源

八個發展階段的年齡分佈如下:

  • 嬰兒期 (出生至18個月)
  • 幼兒期 (2-3歲)
  • 學前期 (3-5歲)
  • 少年期 (6-11歲)
  • 青年期 (12-18歲)
  • 成年期 (19-40歲)
  • 中年期 (40-65歲)
  • 晚年期 (65歲至死亡)

成年期和中年期都分別橫跨超過20年的時間; 另外,晚年期也包含10年或更長的時間,因為根據Worldometer 2020年的數據,亞洲女性的平均死亡年齡是76.4歲,男性則是72.1歲。

雖然看起來好像是因為嬰兒至小童到青少年的發展,會較成年迅速和濃縮,而成年後沒什麼階段性發展可言;但實際上是,對於成人發展的研究不足。


我們需要明白,人類的發展和成長不會到達「成人」後便驟然而止,只是早期理論主要針對小孩與成人的差別; 因此,二十世紀對人類發展最大的科學共識給人感覺是這樣的:

好像25歲後,我們便沒有發展可言,停留在一個名為「成人」的狀態,一直到老死都是一條平坦的橫線。


Robert Kegan的成人發展理論 | Theory of Adult Development

實際上,我們成年後的發展,更像以下的圖片; 它是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及作家Rogert Kegan所提出的成人發展理論:

成人是什麼?

很多人認為,成為「成人」只是單純地把事情做得越來越好獲得更多的技能或學習更多知識,但Robert不同意。他認為「成人」有兩個主要概念: 轉化 (transform)主體-客體切換 (subject-object shift)

轉化:「成人」不是把新的東西加進思想容器內,而是改變我們如何認知和明白世界。就如我們重讀一本以前閱過的書,裡面的內容和資訊都沒變,但你看到不同的東西,有不同的想法,因為你對世界的理解不一樣了。 「成人」是轉換至更高的發展階段,建立獨立的自我意識﹑有更好的自控能力﹑更好地處理關係 和 面對影響著我們的社會因素。

主體-客體切換: 由我是(I am) 切換至 我有(I have),從知道什麼,到可控制什麼。以前或許會覺得很多東西都是既定的,例如性格﹑行為和情緒; 而切換至客體的過程就是跳出來,不再被這些東西定義自己。例如: 從「我是一個悲觀的人」至「我是有悲觀想法的人,而我同時也可有樂觀的想法。」

筆者記得前陣子跟一位朋友聊天,她說三十多歲,這十年兜兜轉轉,好像又回到原點,一點都沒成長。筆者那時候剛認識了一位二十歲出頭的朋友,我想想他,又想想我的朋友,然後說:「我最近認識了一位新朋友,他跟妳的年齡剛好是相差十年,妳知道最大的分別是什麼嗎? 那就是,我們更加了解自己,更加認識自己了。很多東西,看似沒有改變,但我們不一樣了。」

日本電影《小森林: 冬春篇》裡,有一段非常棒關於「回到原點」的看法,筆者把這分享給好友,她有所感悟,原來人生看似原封不動,或許妳站在不同的高度上。

原文網址: https://kknews.cc/entertainment/g2kmk8.html

主角市子收到離家多年母親的來信,內容是這樣的:

在某個地方摔倒時,每次回頭看之前的自己,發現每次都在同一個地方摔倒。儘管一直很努力,卻總在同一個地方畫圓圈,徘徊到最後不過是回到了原點,很讓人失落。但是每次積累下了經驗,所以不管是失敗還是成功,都不再是原點。那麼,不應該叫「圓圈」,而應該是「螺旋」。從某一個角度上看仿佛是在同一個地方兜轉,其實會偏離上一點或下一點。如果是那樣也還好,也許,人本身就是「螺旋」,在同一個地方兜兜轉轉,每次卻又不同,或上或下,或橫着延展出去。

成人發展的三個階段

好了,說回主題,成人發展理論共有五個階段,而與成人最相關的是階段三至五。 當然,無論是孩童時期的第一階段或到後來的階段,都不是以年齡去定義的,不是線性地往一個方向走; 而是如網狀般編織上去,人的心智會越來越複雜。

  • 階段一: 衝動的頭腦 (早期童年)
  • 階段二: 以我為尊 (青春期; 佔6%成人的人口)
  • 階段三: 規範主導 (佔58%成人的人口)
  • 階段四: 自主導向 (佔35%成人的人口)
  • 階段五: 自我轉化 (佔1%成人的人口)
https://libraryofconcepts.files.wordpress.com/2017/10/three-stages-kegan_cartoon-e1509249812356.jpeg?w=768
圖片來源

階段三: 規範主導 (The Socialized Mind)

與身邊和社區內的人建立穩定關係,身份和角色由當地文化設定,亦即代表受別人的看法所限制,為了取悅別人而說他人想聽到的話。因為這個階段,是受制度所規範,會依靠權威去告訴你什麼是對的,你應該依循什麼。

階段四: 自主導向 (The Self-Authoring Mind)

從身邊的環境和成長背景退後一步,重新審視過去和周邊,形成自己的判斷。與上一個階段不同的地方,就是自身也好,感受也好,信念也好,都不再依附並且獨立於外在環境。開始欣賞其他人的價值觀,即使跟你的不同,但是完全接納這些都是同等地成立的。

階段五: 自我轉化 (The Self-Transforming Mind)

同一時間以多種價值觀系統看事情,然後評估當下的狀況,來決定用哪一個最適合,亦會警惕那些所謂絕對正確的意識形態。接受自己有些信念是互相抵觸和矛盾,更加自在地辯證不同的思考模式。


結語: 讀者除了想為大家對「成人」增添理解外,還想帶給讀者一個簡單想法 —- 「成人」有不同的模樣和狀態; 不是說誰在更「高階」,而是明白到成人與成人之間不是那麼單一。通過認知當下身處的階段,去思考是否希望繼續發展前面的其他階段。現在的你,在哪一個階段?


有興趣了解一下Robert Kegan理論發展背景的朋友,這裡簡單介紹一下:

背景

1982年,Rogert出版《The Evolving Self: Problem and Process in Human Development》書,他提出六個階段 或 進化平衡 (evolutionary balances),人們透過經驗去賦予意義。後來,經過十年的測試和改良後,Robert在1994年的《 In Over Our Heads: The Mental Demands of Modern Life 》書中,將原本的進化平衡 改成 意識層次(orders of consciousness),並主力研究成人在嘗試滿足現代社會的期望,尤其是在職業和關係上,所面對的困境,而又如何順利過渡至不同的階段,以及過程中遇到的阻力。

在2009年的《Immunity to Change: How to Overcome It and Unlock Potential in Yourself and Your Organization》書中,Robert集中剛才說的三個階段: Socialized (Stage 3); Self-Authoring (Stage 4); 和 Self-Transforming (Stage 5)。

閱讀更多,可去下一篇《成年後,就是「成人」了嗎? (二)

筆者:李沅羿 (Facebook專頁)


參考文章:

Cherry, K. (2019 September 05). Erik Erikson’s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. verywellmind. Retrieved from: https://www.verywellmind.com/erik-eriksons-stages-of-psychosocial-development-2795740

Kendra, C. (2019 August 12). The 4 Stage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: Background and Key Concepts of Piaget’s Theory. verywellmind. Retrieved from: https://www.verywellmind.com/piagets-stages-of-cognitive-development-2795457

Morad, N. (2017 September 28). Part 1: How To Be An Adult— Kegan’s Theory of Adult Development. Medium. Retrieved from: https://medium.com/@NataliMorad/how-to-be-an-adult-kegans-theory-of-adult-development-d63f4311b553

zh_HK香港中文